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山东配资网 你的位置:正规的配资_山东配资网_恒汇证券 > 山东配资网 > 炒股融资利息怎么算 杜甫为什么能写出脍炙人口的《春望》?读了这首诗你就明白了
炒股融资利息怎么算 杜甫为什么能写出脍炙人口的《春望》?读了这首诗你就明白了 发布日期:2024-11-21 22:17    点击次数:91

炒股融资利息怎么算 杜甫为什么能写出脍炙人口的《春望》?读了这首诗你就明白了

在我们的印象里,杜甫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,有着诗圣之称,所写的诗被称为诗史。而在梁启超先生眼里,他把杜甫看作是中国文学界的写情圣手:

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,是极丰富的,极真实的,极深刻的。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,能鞭辟到深处,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,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。

——《情圣杜甫》

这说得不错,杜甫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: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是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,是描写爱情和亲情的温暖;“故人入我梦,明我长相忆”是对朋友李白的怀念,是描写友情的真挚;而我们知道杜甫诗中更多的是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的忧虑:从《兵车行》里的“古来白骨无人收”战争的残酷到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里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人间悲剧;从《哀江头》里“忆昔霓旌下南苑,苑中万物生颜色”的繁华回忆到《石壕吏》里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。听妇前致词,三男邺城戍”的百姓困苦……

所以应该说,杜甫是忠君的臣子: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。是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”。杜甫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,是一个富有博爱精神的人,这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关,他面对爱情相濡以沫,面对友情推心置腹,面对家国命运他殚精竭虑,而不管是爱情、亲情、友情还是家国情,于杜甫而言,皆是情深意重。

首先,我们来明确一下定义,到底什么是“下跌”。

投机大拿分析认为,这说明美股芯片企业的下跌,对于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企业影响是比较小的,而美国早些时候对于国内的芯片企业的封锁,也导致了国内的代工业务规模也不大,因此综合来看,美国科技股的下跌对国内芯片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。

由于他有着困居长安十余年的人生经历,有着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。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的心酸,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杜甫努力过,结果却被生活的现实化为了泡影,他饱受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之苦,老百姓的亲人分离和丧子之痛他经历过,正是因为他经历过这些,所以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和感同身受,也才会有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,他写的是那个时代,写的是那个时代下的芸芸众生,更是在写他自己。

一场安史之乱的爆发,让唐王朝由盛转衰,渔阳鼙鼓的震动摧毁了“霓裳羽衣曲”的和平,杜甫在战乱中安顿好家人,随后为了心中家国天下的抱负只身一人前往投奔唐肃宗,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往长安,他在长安城里思念妻子和孩子写下了前文所说的《月夜》,他看到了战争后长安的萧条和荒凉,本该是生机勃勃的春天,昔日繁华的都城却人烟稀少,目之所及是一片荒芜破败,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《春望》,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了。

我时常在想,是什么样的人生遭遇,才能让杜甫写出这样凝练警策的句子?直到我读到了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里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”的句子我才明白,杜甫是自己把分离的痛苦走了一遭并深有体会啊,如果说《月夜》是杜甫与妻子和孩子的分离,那么《月夜忆舍弟》则就是与兄弟的分离: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
这首《月夜忆舍弟》写于公元759年秋天,也就是唐肃宗乾元二年。此时杜甫正避乱秦州,他放弃了此前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,此刻也正值安史之乱猖獗的时期,九月,叛军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,攻陷汴州,西进洛阳,山东、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。

战火之下,哪里会有乐土呢?谁家不是骨肉分离,谁家不是妻离子散?那个百姓安居乐业的“开元全盛日”,那个“百余年间未灾变”的“开元全盛日”,那个“稻米流脂粟米白”的“开元全盛日”,那个“小邑犹藏万家室”的“开元全盛日”,终究还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
杜甫此刻也处于饥寒交迫中,他在《空囊》里写:“不罍井晨冻,无衣床夜寒。”是他此时的真实写照。同时由于战乱,他与自己的弟弟天各一方,音信不通。秋天的夜晚风高露浓,他“俯仰悲身世”,望月怀亲人,他想起了弟弟们,想起了故乡。他不说思念,但是句句都是思念。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

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,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。范仲淹说,“塞下秋来风景异”,为什么会风景异呢?原因就在于发生了战争,戍鼓是戍楼上的更鼓,这种鼓声只要响起,宵禁就要开始了,宵禁开始了就限制了人们出行的脚步,更何况战争频仍,到处是生灵涂炭,阻断了人们来往沟通的道路,这种情况下与家人离散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。

加上秋天本就红衰翠减,草木摇落,一派萧瑟景象,战争之地看到的只会更加荒凉,此时又看到大雁南归,当然会引起杜甫怀亲思家的情绪来。

他是将家愁包含在对国难的忧虑中,因为戍鼓声阻断的人群里,就有他的弟弟,一个国家如果长治久安的和平被破坏了,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如何能团圆?如何能安居乐业呢?自然就无从谈起,古人以“雁行”比喻兄弟,雁过留声,叫声凄厉,大雁是成群动物,却只看见一只大雁,那是杜甫自比,喻意杜甫现在与兄弟分散各方的处境。

这句点明月夜的背景,这不是寻常的秋夜,而是处于战乱中的月夜,这就给思念更增添了一份沉重的悲凉,这就与王维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和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那样传递出来的兄弟亲情不一样,更有一种深沉凝重的基调。
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

清露盈盈,秋天的夜晚让人生寒,杜甫点明这是白露时节的夜晚,这样的夜晚又是在看到如此凄凉的景色(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)后,杜甫看到月光,在那泻向人间的清辉里,杜甫想起的故乡,想起了弟弟,这句包含了杜甫自己的主观感情,杜甫在战乱中漂泊流离,在他的心中自然是想要一个安定的居住之所,这种居住之所,只能是家,是自己的故乡,虽说世间只有一轮明月,给世人共看,都是一样的,没有哪里更明亮的说法,但在杜甫心里却“月是故乡明”,那里应该是没有战火,没有饥寒,兄弟在身边,妻子在身旁,儿女承欢膝下,可以尽享濡沫亲情。

是的,杜甫无时无刻不想象着能够有这么一天,这一点他在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中,就生动地表达过这种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:
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
以上两联,没有出现忆弟的字眼,却句句都是围绕忆弟而写。戍鼓声起是忆弟,闻雁声也是忆弟,见寒露,望月色是怀乡,更是忆弟。
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

杜甫有兄弟5人,分别是杜颖,杜观,杜丰,杜占,他年龄居长,此时只有杜占随行,跟在他身边其他三个分散在叛军史思明攻陷的河南,山东客居,值此万方多难之际,在如此清冷的月夜,杜甫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,他忧虑,他担忧,担忧与弟弟就此生离死别,他焦虑不安,战争让百姓处于丧乱之中,离别和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上演,说不定下一个就轮到了自家兄弟,由于得不到道路阻隔得不到信息,兄弟离散,天各一方,这种焦虑不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强烈,因为杜甫不知道,他的弟弟们是否平安?这种生死难卜的状态,让杜甫伤心断肠,万一,兄弟们真的已经死于战乱,那对他而言该是多大的打击?杜甫说过,“有弟有弟手足亲”,他还有机会与弟弟们重逢吗?

战火纷飞时,哪里是家?万方多难,哪里有家?根本就是没有家。也就没有地方去询问兄弟们是生是死?

这一联,杜甫写的悲切感人,催人泪下,正是这种催人泪下的情感,才会明白烽火连三月的背后是多么残酷,是有多少个家庭在战火中支离破碎,如此才能明白,家书抵万金,是多么的弥足珍贵,它可以让离乱之人心安,是一种安慰和慰藉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

古诗词中,有很多乡愁,也有很多乡书,就算是平时,也会出现通讯不通的情况,平时诗人寄信回家也要遭遇诸多不便,有时寄信的人来了,却相逢无纸笔,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,有时又担心,自己还有话没有说完,行人临发又开封。这都是当时交通不便的体现,更何况战乱之时,战争没有休止的时候,谁还会顾得上专门替别人送上这样一封信,所以寄书长不达,得不到音信,就无法安放对弟弟的思念,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,生死茫茫愈发难料。

全诗结构井然有序,首尾呼应,正是因为安史之乱未休兵,导致戍鼓声起,再导致断人行,然后望月忆舍弟,无家则寄书长不达,人分散,然后死生不明。

正是由于,杜甫经历过骨肉离散之痛,他才会写出《春望》,他的家愁因国难而起,他忧虑国难的同时,更怀家愁,还是那句话,古时候车马很慢炒股融资利息怎么算,即使是一般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通信不便的情况,更别说战乱纷飞之时了,更何况战场刀剑无眼,谁能保证一定可以平安度过?戍鼓断人行,正是会“寄书长不达”,如果侥幸收到了家人的音信,便会很庆幸,进而觉得“家书抵万金”便在情理之中,自然而然了……